乡村振兴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在随后两年将其作为国家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举全国之力,朝着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目标共同奋斗。中国正以西方从未出现过的速度与规模进行着乡村建设,一批赋有才华的建筑师在这个充满机会的舞台上将灵感浇筑成现实,营造出融合乡土智慧、功能实用的建筑空间,为村民带来精神和物质财富。
何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建筑师的界限并不应该以“乡村”和“城市”来划分…乡村只是建筑师的平台之一。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乡建”,要警惕运动式的乡建。乡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原生态与原真性,而不是整齐划一。我特别反对把乡村弄得整齐划一还觉得很好看。
留耕堂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虹关村村口,是清末制墨大师詹成圭的第三个孙子詹国涵的宅第。建筑面对村口1600年的大樟树,及近年来修建的村民活动广场,是当地少有的带院落的宅子。特殊的区位和开敞的院落使留耕堂从古村密集的肌理中“游离”出来,这也是业主长租并修复改造其为民宿的原因之一。建筑师企图在古建修复和空间创新中寻求一种平衡。对于留耕堂旧建筑部分,建筑师采取了克制的设计态度,尽最大的可能性保持徽州古宅的空间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对正堂、天井、楼梯、餐厅等公共空间的改造,达到民宿功能的舒适性。此外,在局部位置,以可逆方式置入新材料、新形态,活跃空间气氛,形成新老对话。邹迎晞,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袈蓝建筑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
设计在乡村会有不一样的使命,我们需要思考的将不仅限于好用、好看。如果把新型城镇化或乡村振兴当成电影来看,核心是选好剧本和演员。乡村振兴出现不会使城市化进程停止,乡村消亡的过程也不可逆,这是由城乡融合目的决定的。
无锡阳山田园东方是中国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之滨的重要城市无锡近郊的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镇。作为综合体内的标志建筑,田园大讲堂伫立于综合体园区的中心位置,融于田园,在其中持续生长。建筑整体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形状,建筑体在视角上展开,使大讲堂拥有一个室内外融的灰空间而非成为园区内的视觉阻碍物。与此同时,建筑用地轮廓响应三角形的斜边,上下以竹子连接,形成交叉的双曲面造型,旨在贯通视线,形成一个通透的空间,给人以强烈的场域感。这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大讲堂都有其造型特征,但又不会显得喧闹夸张。孟凡浩,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gad·line+ studio主持建筑师好的设计也需要高完成度来实现,乡村实践同样需要这种品质感。我们希望能够密切地融入社会上各个热点领域,并且能做出一些示范甚至推动作用。有策略性地去做一些示范点,且让村民们自发地去从众效仿,继而产生大面积推广,这时建筑师的社会意义便彰显出来了。
浙江松阳原舍 | gad·line+ studio项目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场地整体北高南低,红线内高差近四五十米,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聚落。原始地块呈台阶状形态,夯土老房子已倒塌或拆除,唯有几棵参天古树见证着村庄的起落更迭。设计以类型学将公区、集中式客房和独栋Villa三种功能空间模块化。避开古树,置入各功能模块。依据原始地形,模块以最大可能放置在原始台地标高上。公区层层叠退,客房化整为零,化解建筑的体量感。再依据等高线走向、景观、视野的不同进行高度和角度的微调,保证隐私性的同时实现最大化的景观体验。水雁飞,直造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合伙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让更多人能欣赏美,让建筑比较好的留存在那里,是一个建筑师很基本的工作能力。建筑师有另一个维度,得站在更公众的层面去考虑一些很现实的问题。现在关于建筑的很多问题,不再是从内部寻求名词辨析了,而在于对整个外围社会的重新理解。
项目基地位于浙江莫干山镇庾村国营时期蚕种厂的西侧,顺着山路可上到莫干山顶。场地从西北角转入,由北向南逐渐跌落。北侧紧邻村舍,曲折退进;南侧沿小溪蜿蜒延展,视线开阔;历史遗留下来的用地权属界定了犬牙交错的边界。设计的考量是在调和当下周边多变的限制,以及对未来动态的预判下同时来展开的。风景内化的策略不仅是建立对于不利外部的防御性,反之也让被渗透的内部成为景观中一部分。同时我们希望为小镇提供一些可共享的公共空间,例如拥有独立出入口的咖啡厅、小型展览空间以及放置在三楼的餐厅,这也造就了公共区与民宿之间特殊的流线关系,和多样的游走体验。张海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华都设计合伙人怎样把乡村的建筑都真正用起来,比简单地造起来,难度要大十倍、百倍甚至更多。有很多设计者其实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他们做的东西老百姓都喜欢。而我是一个专业的建筑师,如果是我来做些和老百姓相关的设计,我相信我做的一定会很好。
设计团队试图从蒙古包中寻求灵感,其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却是草原的图腾。设计师以传统的蒙古包为母题,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向传统精神致敬。平面上通过双环相扣的2个圆形共同形成公共活动区域,有效拓展了原有蒙古包的平面布局,同时通过突出的方体形成扩展的半私密空间。在立面的装饰纹样上,结合了传统蒙古包的纹饰特点,通过粗细不一的木杆件组合,形成了充满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顶。室内空间则采用传统蒙古大帐的空间感受为灵感,通过纵横交错的木杆件,重塑蒙古大帐室内,同时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围合性感受。周苏宁,米思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毕业于重庆大学外表呈现乡村特色的东西,我们叫它乡村风;但这一类型的建筑有没有办法承载乡村的需求,没有办法判定。从事乡村工作为主的建筑师从策划创作到落地性都能去做的到位的一个职业状态……像一个特种兵一样,在策划、设计、建造、销售各个阶段,不论面对地产类项目还是乡村建筑,都能用职业建筑师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当代建筑师要能像传统工匠学习,以不精确的设计建造高品质的房屋。传统工匠应用实尺营造法,没有图纸也能造,而且在构造当中有容错的能力,歪脖树也能把榫卯开得很好,我们当代建筑教育缺失了这一块。
在现代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没落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米思建筑受南京高淳蒋山渔村的委托,以满足原住民对现代功能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最基本目标,制定了乡村更新计划。计划的第一阶段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对空置老宅的改造和乡村公共设施的建设。老宅改造是更新计划的重点所在。设计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这栋村中少有的古老宅院的外在形态,希望能强调地域特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对建筑内部进行颠覆性的功能置换和空间重构。包裹着天井的书架和一个面向庭院的玻璃茶亭植入其中,它们不但成为了空间活动的中心,更是打破了室内外的界限,为原本昏暗老宅引入了阳光和自然,使其成为了村庄邻里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新场所。我想做一个村子,做一个乡村建设的示范和引导,让乡村重归曾经美好和宜居的状态。人生有起落,乡村也定能复兴。我们计划在每一个地方驻场十年以上,三年或五年做一次总结,看一支团队长期在那里,会对一个地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洞庭渔村原是国有西湖农场的渔场,随着农场体制改革的深化,渔场原先的职能逐渐弱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村落。洞庭渔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基于日照、采光、年降水量、温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地域材料等因素。此外,因建筑毗邻洞庭湖,整体建筑营造出临水的空间感。设计师在项目初期考虑了诸多因素,如村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规划设计的便捷程度,以及未来开发旅游业的可能性来建设洞庭渔村。实现了以常德西湖为基地,渔村建设新模式。让现代与民俗同在,让渔村与城镇一体,让文化与产业结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希望在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和机械开发之外,寻求一种设计情感的交流和表达。杜尚提醒我们,没有什么永恒的建筑,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完成一个自己。好的建筑作品一定存在某种理论价值,不管建筑师本人是否意识到。
浙江的小村庄暨家寨,其入口有一片开阔的石头广场,后面的屋檐轻轻地浮现在群山和广场之间。陈溪乡邻中心,屋檐压低到人的高度以下,暗示其入口的隐蔽性,向上的坡屋顶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的群山;25米跨度的大梁和场地若即若离。建筑物作为一种现代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和结构,设备等其它工种相结合,而每一个专业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往往是理性的逻辑。只有建立在这种学科理性之上的感觉讨论,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不应刻意区分东西方在秩序和感觉之上的差异,而是应该把两者看成一种相互包含的整体。陈溪乡邻中心为此做了有意识的尝试。乡村振兴建筑师用智慧和热情躬耕村落,以实际行动对乡村振兴问题做出了回应,为村庄创造了经济效益,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引发业内关注和思考。网站:http://www.archcy.com/